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年。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改革发展争先增效五大计划和稳进提质攻坚十大行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品牌价值持续彰显,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84亿元,归母净利润1.53亿元。一是紧抓量的增长,经营业绩逆势飘红。公司坚持“立体开发、全员营销”的市场开发总策略,气、水、固板块协同作战,公司班子成员靠前指挥,带头跑市场、冲在前、作表率,各利润中心压实责任、优化方案、强化措施,紧盯订单不放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占据主动。大气板块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4.15亿元,同比增加0.50%,利润总额3,138.31万元,非电领域业务占比逐年提高,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水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超8.69亿元,利润总额超1.83亿元,累计处理污水量超6.15亿吨,累计处置污泥近31.22万吨,数字化改革工作成果丰硕,智慧水务平台、财务共享中心相继投运,走在了公司产业数字化的前列。二是紧抓质的提升,改革创新有力有效。公司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凤凰行动”计划部署,如期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工作,交易总规模为9.15亿元,足额募集资金7.98亿元,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公司重组改革实践案例成功入选省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同时,首次获得10亿元绿色科创类中期票据的批准发行,这一系列成绩的获得标志着上市公司信誉及融资能力的全面恢复。科创成果竞相涌现,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87项,完成制修订国标、行标和团标15项;多个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内首台(套)、“浙江制造精品”、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项目等取得新突破;组织验收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各1项,组织完成3项省级新产品鉴定。三是紧抓管的效能,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公司进一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内部人才能力建设,持续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夯实企业发展人才基础,为企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制度“立改废”,按照合规、适用、必要的原则,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持续完善和推进制度建设。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丰富融资手段,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效能。同时千方百计抓好项目,通过抓培训、抓管理、抓流程、抓进度、抓绩效、抓档案资料等措施,使项目执行更趋规范、科学和高效,项目毛利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深化安全教育培训,常态化开展好现场安全检查,员工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有效提升。积极做好除险保安“百日攻坚”“双随机检查”等专项工作,紧密结合专项工作要求做好对照整改,切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公司加强办公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四是紧抓党的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公司党委牢牢把握国企党建新要求,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坚强领导。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推进党的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巡察整改工作,举一反三,真抓实改,着力解决一批公司长期积淀的制度漏洞、管理痼疾和作风积弊,努力提升公司管理绩效;坚持从严治党不松懈、廉政建设不停歇、监督执纪不手软,以严的主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始终保持零容忍的警醒,严肃查处损公肥私、靠企吃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确保震慑常在、执纪不松;持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强化舆论宣传工作,讲好菲达故事、传播菲达声音、塑造菲达形象;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持续建强建优干部队伍,优化干部考评机制,切实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国内环保行业管理体制主要为国家宏观指导与协会自律管理下的市场竞争体制。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相关规划等,对行业整体进行宏观指导与调控。公司所属行业的规划管理部门为国家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国家及地方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承担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发展战略及规划的制定、项目审批等行政管理职能。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作为本行业的自律性组织,主要承担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建立行业自律性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协调与监督行业有序发展,以及维护行业内企业合法权益等行业管理职能。此外,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作为本行业的标准化组织,还承担了行业规范与行业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环境保护产业领域产品认证、技术评估、鉴定与推广,为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市场信息等一系列的行业服务职能(本公司为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电除尘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单位)。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通过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但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京津冀及周边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仍处于高位,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频发。2021年11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从总体层面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意见》同时也提出了对大气、水环境、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指标。在消除重污染天气方面,《意见》提出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2022年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要求打好包括重污染天气消除在内的三个标志性战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移动源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公司所在的烟气治理行业,一方面受《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等政策的要求的影响,燃煤机组烟气治理市场规模缩小,传统火电行业烟气治理业务发展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国家频频出台对非电行业的减排政策,钢铁、水泥、焦化、玻璃等行业正在迎来更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市场空间持续释放。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匀,许多城市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洪水灾害、地表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使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困难。水环境污染问题,是制约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首要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化、最大化利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污水治理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鼓励类产业,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对水资源予以保护,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持续提出要求,不断推动污水治理行业的发展。污水治理行业推行新版《水污染防治法》,2021年6月多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2022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通知》,2023年多部委再次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多重政策驱动给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带来极大机遇,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特别是第三方运维和PPP治理将快速增长,千亿资源化市场空间加速释放;另外随着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不仅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一批专业化民营企业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积极开拓抢占市场。固废处理行业随着我国对绿色、先进环保行业的日益重视和支持,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需求持续旺盛,市场将延续增长态势,尤其是新《固废法》2020年9月1日起施行,拓展了固废管理的范围,有助于推动固废产业链细分领域市场空间加速释放。公司主营业务为大气污染治理及国内环保水务相关业务,致力于提供燃煤电厂及钢铁、冶金、建材、造纸、化工等领域工业烟气的除尘、脱硫、脱硝、输灰、电气控制等环保大成套,并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市政供水、污泥处理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项目管理经验。公司是国内燃煤电站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引领者,全球燃煤电站电除尘装备最大供应商。公司大气污染治理业务采用“营销+设计+制造+服务”型经营模式,以销定产,在销售除尘、脱硫、脱硝、气力输送、垃圾焚烧等量体裁衣、单台设计、个性化环保装备的同时,也经营大型工业烟气治理环保岛大成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等。环保水务相关业务采用“投资+运维”的经营模式,主推区域一体化治理,业务覆盖城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农村污水治理、市政供水、污泥处置、水环境检测、管网建设与维护、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已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十四五”期间,浙江省提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公司为控股股东杭钢集团下属环保板块上市公司平台,杭钢集团位列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第336位,资本实力雄厚。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的决策部署,杭钢集团将节能环保产业板块定位为战略主攻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紧抓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以生态环保项目投资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重点发挥生态环保项目开发投资主体、生态环保产业孵化运营主体、生态环保综合服务主体三大主体功能,推动水务、大气、固废、生态、技术服务五大产业领域突破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整体战略。公司连续多年担任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电除尘委员会等诸多行业协会的主任委员和理事长单位,肩负着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重任,组织引领行业内企业团结一致,挺过了多次因钢材大幅涨价引发的全行业生存危机,牵头组织出版了《电除尘器选型设计指导书》《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等行业指南,通过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避免了技术路线选择失误,促进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蓬勃发展。除尘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中能与国际厂商相抗衡且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同时积极响应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地企合作,以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区域化治理模式,努力探索“污水治理+产业导入”共富共赢的“两山”转化路径。其中,在农村污水治理领域,探索出“六位一体”的农村污水治理长效管理的象山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象山县域内农村污水治理效能,更具备了在全省推广复制的条件。在市政污水处理领域,下属公司代管运行的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是省内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加地上综合利用的典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被业界誉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温州样板”。公司自198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拨款25万美元援建电除尘器研究所(原机械部行业二类所)以来,始终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新产品开发,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之路,先后从瑞典FLAKT、德国FISIA、法国ALSTOM、美国空动、美国DUCON、日本三菱重工、丹麦GEA-NIRO等跨国公司引进10余项国际先进环保装备技术。同时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除尘分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有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国际合作基地、碳减排协同烟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科技平台,拥有建设部颁发的环境工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设计甲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消防工程专业承包贰级、防水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证书和中环协(北京)认证中心颁发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等运营服务证书,为首批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单位、浙江省燃煤烟气治理装备产业技术联盟、浙江省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和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浙江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牵头单位,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截止报告期末,先后承担实施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国家重大装备创新研制等国家级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3项,拥有有效的授权专利353件,软件著作8件,获颁布实施的为主或参与起草的国家、行业标准、浙江制造标准和团体标准153项。公司业务涉及德国、日本、土耳其、印尼等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最大的除尘器供货商。先后取得了信用等级A级、EN1090欧标制作体系认证、DIN18800、ISO3834等德国焊接认证,为美国GE、NE、日本三菱、法国阿尔斯通等跨国公司配套电除尘器、脱硫、空预器、余热锅炉等产品,获得国内外客户的普遍赞誉,已具备与国际跨国公司接轨的一流制造能力。报告期内,除日本三菱、韩国斗山、青山控股等一批已有客户外,受俄乌战事影响,在欧洲多国已重新启动煤电的形势下,公司还陆续开发了力勤资源、奥地利安德里茨、芬兰史密斯、比利时CMI等国内外新客户群体。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风险合规管理、优化管理运营模式,使科学决策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保障了公司的规范化治理。公司长期以来坚持全面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将卓越绩效管理理念贯彻到企业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中,2007年获诸暨市市长质量奖,2009年获绍兴市市长质量奖,2013年获浙江省政府质量奖。作为“浙江制造”产品标准起草单位和首批认证的四家企业之一,2014年获首批“浙江制造”品牌认证证书。2016年至今,公司担任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首任理事长单位。根据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和浙江省“凤凰行动”计划决策部署,公司紧密围绕杭钢集团奋力推动“宁波、半山、诸暨”三大基地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蓝图,始终坚持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为着力点,通过“平台化、数字化、产融化、绿色化、国际化”战略融合,规划联动,深入实施浙江省深化国企改革“省级科改示范行动”,在标准、质量和品牌提升上再下苦功,引领诸暨市省级环保小镇和现代环保装备园区建设,牢固树立浙江制造标杆示范企业形象,从而带动浙江环保产业规模更上台阶。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适合员工成长的晋升和培训体制,注重人文关怀,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首批“浙江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一是在健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实施方案落地。在《科技创新奖励制度》《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办法》《技能评定管理办法》《员工奖惩办法》《员工薪酬管理办法》《员工绩效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下,推行科技创新评审、项目制管理、内部专业评定等系列工作,进一步细化了人才发展通道,完善了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提高了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二是发挥优势,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与高校院所持续深入合作,凝聚创新性科技人才。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成果,发挥人才能力的同时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三是创新机制,铸就人才成长平台。建立“项目挂职、轮岗交流”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实践中加大锻炼人才力度,在重要工程项目、重大科研项目上大胆起用年轻干部,促进了人才的快速成长。报告期内,自主培养出1名浙江省“万人计划”、1名正高级职称,8名高级职称、22名中级职称人员,在公司关键项目实施上、新技术领域突破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加强培训和交流。报告期内,公司已开展各类公司级培训17次,先后选派员工参与集团各类专业培训25次,累计受训1,282人次,培训总课时6,909小时。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注重从内涵上提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注重以高标准、高品质、高质量理念立足市场,以诚信取信于用户,广泛服务于中国华能、中国大唐、华电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润电力、中国石化、中国石油、CMEC、CNTIC、中国电建601669)、中国能建601868)、山东电建、东方电气600875)、哈电集团、深能源、广东粤电、浙江能源、巨化集团、皖能电力000543)、宝钢、唐钢、马钢、首钢、山钢、鞍钢、青山控股、元立集团、信发集团等央企、地方国企和大型民营,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公司产品在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德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印尼等四十多个国家,运用数十年的环保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运营经验,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环保装备和技术服务。公司以接轨国际制造为目标,通过现代化生产厂房建设、先进生产线引入、信息化改造、欧标和美标工匠培育、卓越绩效和“5S”管理推进,打造可与跨国公司抗衡的现代化高端环保装备制造基地,现下属各制造基地都能承接跨国公司产品。紫光环保作为国内水务行业市场化的先行者,2018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名单,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市政供水、污泥处理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拥有强大的投融资能力、专业的技术管理团队和齐全的资质证书,业务遍及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福建、甘肃等多个省市,先后被授予全国最具成长性企业、中国水业最具成长性工程公司,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本期实现合并营业总收入4,283,839,603.46元、净利润161,210,405.03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2,604,435.19元。本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上升14.72%,主要系本期子公司紫光环保少数股东损益减少所致。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合并资产负债率58.52%,较年初下降9.69个百分点,主要系本期发行股份募集资金798,116,008.86元所致。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京隆重召开,习所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生态环境相关的表述无疑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为生态环保产业企业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重点工作。报告在第一部分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而十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关于对“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和“任务依然艰巨”的理解,生态环境部给出了解释,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一方面,随着产业的工作对象已经迎来了量变到质变的时期,产业本身也必然会随之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近年来城镇污水、生活垃圾焚烧等传统环保领域新建项目大幅减少的事实都在佐证着这一变化正在到来。另一方面,未来生态环保产业并不会因此“无事可做”,恰恰相反,是“任务依然艰巨”。但未来各级地方政府的需求将不再以传统污染治理为重点,而将是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转型发展”需求,这比单纯的污染治理更加艰巨。这也意味着,未来行业内企业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同时也是更大的机遇。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对比十九大报告“推进绿色发展”的表述,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型步伐,“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产业机会,而与生态环保产业最直接相关的,一是清洁能源,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关于“废弃物循环利用”,随着国家“十四五”发展目标及相关政策标准的相继出台,“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有序开展。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新增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等建设目标。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对比十九大报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表述,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是要进一步“深入”,首先在“防”,然后是“治”,要在五年前“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成果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好三大保卫战。这意味着过去大力投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时代将一去不返,业内企业即将迎来的是精耕细作、以防为主的新时代。对于蓝天保卫战,未来的重点方向是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加强”可吸入颗粒物、温室气体、VOCs等“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即从单点、单项治理向系统化、综合性治理转变。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部署下阶段“蓝天保卫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推动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其中,《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聚焦细颗粒物(PM2.5)污染,提出针对性攻坚措施,同时强化区域协作机制,精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方案设定了明确的治理目标——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对于碧水保卫战,未来的重点方向是在“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立方米/日,推进363个县级城市建成区1,500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为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及运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于净土保卫战,未来的重点方向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而不再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基于碳汇机制,用市场化的手段推进植树造林、林地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同时,报告特别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亦是旨在用市场化手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落到实处。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报告明确提出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不能蛮干冒进,不搞一刀切,同时指明了化石能源、新型能源、水电、核电等未来发展方向。2023年2月20日,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举行的“行业发展状况与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书记、会长郭承站透露,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全年总营收约2.2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9%。“虽然中国生态环保产业2022年总体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降,亏损面扩大,应收账款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但广大生态环保企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持续开展科技创新,保持用工基本稳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郭承站指出,70%企业预计2023年营收增长,并预期“十四五”时期保持增长态势。在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把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聚焦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坚持创新致胜和改革破题,整合内外资源,秉承企业价值观,践行企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与环境服务水平为主线,以创新为驱动,以重大工程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行业不断推陈出新、竞争对手不断增多变强的局势下,公司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超越自我,同时,用好、用足金融平台,循环往复,生态链式地来推进企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立足环保主业,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路线与节能环保技术路线,充分发挥菲达品牌与技术优势,深化卓越绩效与精益管理模式,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技术创新与储备,升级制造能力和项目服务运营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由大气治理向大气、水、固废等综合治理转型,实现由装备制造向“制造+环境服务业”转型。公司2021年度报告提出公司2022年经营目标:争取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营业成本28亿元,三项费用和研发费用合计控制在5亿元以内。经审计,公司2022年度营业收入42.84亿元,营业成本34.25亿元,三项费用和研发费用5.32亿元,分别占年度经营目标的129.82%、122.32%、106.40%。报告期内公司超额完成了年度营业收入目标,主要系公司本期将紫光环保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增加营业收入所致,但营业成本同比上升,三项费用和研发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公司超额完成2022年度降本增效、增加收益的目标。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菲达环保改革创新提质、蓄势待发奋进的关键一年。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严峻,公司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杭钢集团改革发展提质行动、争当助力“两个先行”排头兵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五大提质行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动六方面工作。(1)坚持协同开发,以市场增量提升发展力。全面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紧抓环保行业发展机遇,树立全员市场意识,大力拓展市场,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强宣传,巩固传统煤电领域市场,力争在钢铁等非电领域市场拓展以及环保、新能源等领域有效投资上实现更大突破。(2)坚持项目引领,以强化执行提升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修订完善项目实施指导意见,丰富项目管控手段,全面提升项目盈利能力。(3)坚持科技创新,以创新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重要领域、重点项目的创新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成新产品技术研发并突破首台套应用,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加强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巩固“双碳”技术优势,稳步实施国家大气专项、省“尖兵”“领雁”计划等项目。(4)坚持系统治理,以管理效能提升企业管控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内部管理,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系统提升企业全面管控能力。(5)坚持降本增效,以对标对表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牢固树立“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咬紧牙关、共克时艰。(6)坚持党建引领,以巡察整改成效提升保障力。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2023年经营目标:力争实现合同订单51亿元,营业收入43亿元,营业成本35亿元,三项费用和研发费用合计控制在6亿元以内。1.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俄乌冲突后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供应链复苏受影响,全球通胀大幅上扬。作为回应,各国央行开始大举加息,导致金融状况迅速收紧,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我国2022年GDP增速放缓。2.新业务领域拓展相关风险。鉴于传统煤电烟气治理市场持续萎缩,需对传统业务与新业务间的技术、团队等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地再分配,当前资源配置以及人员观念等可能不足以匹配新业务市场拓展目标。公司正积极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稳步推进非电市场,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工程,做大做强做精品牌,积累工程与技术经验,锻炼培养专业人才队伍。3.应收账款风险。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执行周期一般较长,资金回收滞后,叠加钢材价格波动影响,可能对公司现金流、资产周转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进一步通过优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强资金回收管控,优化融资结构,加强预决算管理,加强资金回收等措施化解相关风险。4.市场竞争风险。当前环保行业细分领域较多,竞争日益激烈且趋于同质化、白热化,对于新兴业务领域,公司需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5.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全球经济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加剧,海外项目开拓与执行艰难。公司将通过项目审慎评估、及时跟踪管理等措施应对各种风险。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Copyright © 2016-2023 完美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0311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