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孵化出的鱼苗有5~7天不吃食物,属内源性营养期,这段时间的培育称为暂养。一般的情况下暂养池可以用玻璃钢或水泥池,采用直径为1.5~2米水深30~40厘米的圆形池。玻璃钢池内壁较光滑直接可以使用,水泥池在池底部铺磁砖,有条件在池壁也可以铺上磁砖以减少对鱼苗的损伤。
暂养鱼苗用水必须符合要求,最好是高溶氧的水,刚孵化出的鱼苗可以放在有微流水和充气条件的玻璃钢池中高密度暂养,暂养密度可控制在3万尾/立方米左右。
习惯上,把鱼苗第一次摄取外源食物称为鱼苗开口。鱼苗的开口主要有二种方式,一是使用动物性饵料投喂(活饵开口),另一种是直接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直接投喂(饲料开口)。生产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培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开口方法。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培育鲟鱼苗采取先用活饵喂养一段时间,使鱼苗具备了一定体力和抗饥饿能力后,再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的方式。使用的活饵有水蚯蚓、水蚤、卤虫等。初期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100%,随着鱼苗体质的增强和规格的增大,投喂量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开口后期可降低到40~50%。也可以采取混合投喂活饵的方式,如在鱼苗开口初期用适口的水蚤或卤虫投喂,进行4~5天再改用水蚯蚓投喂。这样的投喂方式可以互补鱼苗因摄取单一活饵造成的营养成分的不足,鱼苗不仅生长速度快,存活率及健壮鱼苗的比率也较高。活饵的日投喂次数与鱼苗的规格与体质相关。鱼苗规格越小,体质越弱,投喂的次数越多。鱼苗开口初期2~3h/次,随鱼苗的增长,投喂次数可适当地逐步减少。而且不同龄的鲟鱼是全昼夜摄食的,因此也必须规定夜间进行投喂。
在较大规模生产中,多采用水蚯蚓开口的方法。投喂前,将水蚯蚓在清水中存养一段时间,待水蚯蚓的颜色变成鲜红、肠内的污物完全排出后,用菜刀剁碎,泼入池中投喂。活饵喂养鱼苗至一定规格后,再用配合饲料驯化。此种方法的优点是:鱼苗开口率较高,成活率高,前期生长速度较快,鱼苗体质健壮,摄食旺盛,规格较整齐,并对环境变化有一定的抗御能力。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还要经过一次转口驯化。
在鱼苗第一次开口摄食时,即直接用配合饲料投喂。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培育的鱼苗可以一直以人工配合饲料为食,不需再次驯化。即减少了活饵成本,也解决了一些地方苗种培育期内是得不到活饵料供应的问题。
主要缺点是:开口率和成活率较低,鱼苗规格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鱼苗在整个过程中,摄取极少量的饲料,仅能维持其生命活动的基础需要,基本不长,体质很弱。另外这种开口方法对饲料的营养和适口性要求很高,管理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不断清理养殖容器内的残饵,以保证水质,不断地将大小分开,以保证正常生长。
是指用活饵料开口的鱼苗改喂人工配合饲料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对后期的培育至关重要。
孵出的鲟鱼苗经过10~15天左右时间的培育后,其体重可达到约1克,这时可以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
在鲟鱼苗种培育的实践中,人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种转口驯化的有效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配合饲料直接投喂和活饵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二种方法。
(1)配合饲料直接投喂法:鲟鱼苗经过10~15天的活饵培育,其体重可增加到大约1g,此时的鱼苗体质较好,食欲旺盛,可以停止投喂活饵,用配合饲料进行强行驯化。所采取的形式也有硬颗粒和软颗粒两种。硬颗粒驯化难度相对较大,采用较多是软颗粒饲料进行驯化的方式。软颗粒饲料的制作,是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辅助物质或是用活饵浆浸泡干饲料,晾至半后再用于驯化投喂。施氏鲟鱼苗对此类软饲料比较容易接受,驯化效果要比直接使用硬颗饲料好些。
当然软饲料的制作方法对驯化结果也有较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鲜活物制成的软颗粒料投喂,3周可完成驯化,成活率在50%以上。添加鲜猪肝和鲜蚯蚓制成的软颗粒料用于驯化,成活率还要高些,可以达到69%左右;而用活饵浆(如用水蚯蚓打碎后制成浆)浸泡制成的软颗粒料进行投喂,驯化时间约需2周,成活率高达75%以上。
为使幼鱼尽快习惯于人工饲料,用配合饲料对施氏鲟进行驯化时,必须有一定的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饲料投喂次数通常一昼夜约10次,后期可依幼鱼对饲料的接受程度减少至5~6次。驯化期间最好在每次投喂后都清池。在大规模养殖生产中,至少每天清池1~2次,保持池内水环境稳定良好。
(2)活饵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法:交替投喂是指驯化时,在每天的投喂食物中,逐步减少活饵的投喂次数,逐渐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次数。配合饲料的投喂由开始的每天1~2次,10天左右增加到4~5次,最后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完全使用配合饲料。用交替投喂方法驯化鲟幼鱼,所需时间长,约7~8周,驯化成活率较配合饲料直接投喂法高。在鲟鱼的规模化生产中,一般采用这种驯化方法,效果比较稳定。经过驯化的鲟幼鱼,能完全接受配合饲料后,继续饲养的成活率很高。在养殖水温和饲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生长速度也较快,抵抗力强,很少患病死亡。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的大小对鱼苗的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密度大时,会加大鱼苗的自身抑制作用,影响鱼苗的新陈代谢活动和鱼苗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同时也极易污染其生活环境,引起池内缺氧,造成死鱼事故。因此应根据鱼苗规格合理地调整放养密度。
温度与水量控制:鲟鱼苗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要避免温度的骤然变化。培育水温应控制在18~21℃。此时鱼苗对水体中的溶氧含量要求较高,水供应量要充分,育苗池内水交换量根据鱼苗的放养密度和水温来调整。水位保持在40~50cm即可。开口期饵料投喂量大,残饵较多,可调整育苗池内的水体成有利排污的微流动或微转动状态。
投喂管理:用配合饲料投喂时,饲料颗粒的大小应严格同鱼苗的规格相适应。改换饲料粒径应由小到大逐步进行。日投喂次数初期大约10~12,后期可根据鱼苗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到每天5~6次。
(2)根据培育池的水质情况,认真做好排污工作,每天至少清池1~2次,保持育苗池内环境稳定良好,以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应及时对鱼苗进行分池,筛选出体弱、不摄食或是摄食极少的鱼苗,先用活饵扶壮一段时间,待鱼苗体质有所恢复后再用配合饲料投喂。对于那些摄食积极、体质健壮的鱼苗也应挑选出来另行培养。
(3)建立值班制度,除认真保管好工具外,还要定时巡逻,经常检查注排水设施、增氧设施等是否运转正常。
钓鱼人网500人超级群→群号:35595558←欢迎各位钓友加入,交流!365wm电竞 完美电竞365wm电竞 完美电竞
Copyright © 2016-2023 完美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031172号-1